上海自貿區迎掛牌三周年 四大制度創新成效顯現
9月29日,上海自貿區迎來掛牌三周年。三年來,按照中央要求,上海自貿區重點推進了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開放創新和事中事后監管四方面的制度創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取得明顯成效。
投資方面,上海自貿區基本形成了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借鑒國際規則,2013版、2014版、2015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相繼出臺,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正抓緊展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貿區對境外投資率先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不斷提高境外投資的便利度。今年前5月備案中方對外投資額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
貿易方面,上海自貿區基本形成了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監管制度。上海自貿區在國內率先設立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目前參與部門增加至20個。企業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遞交相關信息,有效降低了企業通關成本。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施“先進區后報關”“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等31項創新制度,一線進出境平均通關時間較上海關區縮短78.5%和31.7%。
金融方面,上海自貿區基本形成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開放創新制度。通過央行設立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實現了惠實體、促改革、防風險等多項功能。截至2016年8月底,企業通過自貿賬戶獲得的本外幣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6331億元,平均利率為3.93%,融資成本大幅降低。此外,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的開放度進一步提高。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建設穩步推進,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成功設立,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貨也在積極推進中。
事中事后監管方面,上海自貿區基本形成了與開放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制度。目前,上海自貿區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在全國率先啟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企業準入門檻不斷降低。此外,上海自貿區和浦東新區還將建設完善網上政務大廳、綜合監管平臺和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等三大基礎平臺,消除監管信息的部門“孤島”現象,對市場主體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效應。
展望未來,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認為,上海自貿區要更加注重三個率先:
一是率先推進自貿區制度創新的系統集成,在更大程度上發揮示范引領效應;
二是率先對標高標準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進一步加大壓力測試力度,加強自貿區與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聯動;
三是率先推進自貿區與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協同聯動,包括上海“四個中心”與全球科創中心、“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等,在更廣領域發揮服務全國大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