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局多管齊下防范異常跨境外匯資金流動風險
雖然我國當前經濟總體形勢向好,內需拉動作用明顯,穩定外需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不容忽視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跨境資本流動頻繁快速變化的風險依然很高。
國家外匯管理部門始終對跨境資金流動的風險保持著高度警惕,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預警以及事后檢查,對地下錢莊、網絡炒匯、非法買賣外匯等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持續打擊的高壓態勢;同時,積極滿足市場主體正常用匯需求,出臺了一系列為企業排憂解難的政策措施,加大外匯管理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出重拳,嚴打非法跨境資金流動
2009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回升,跨境資金流動規模逐步擴大,但有一些資金通過地下錢莊、網絡炒匯等違法違規渠道跨境流動。為防范風險,保障外匯市場有序運行,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外匯管理部門提升檢查手段,加大對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
近年來,外匯管理部門成功搗毀多個大規模的地下錢莊,有的錢莊經營規模達到上百億元的人民幣資金,日均經營數額最多達上千萬元人民幣,成功切斷了違規異常資金跨境流動的通道,有效遏制了地下錢莊等非法犯罪活動。
同時,外匯管理部門加強事后檢查職能,重點檢查通過貿易、投資、個人等渠道實現資金流入的違規行為,對違反外匯管理規定的非法流出入行為堅決予以查處。
外匯局介紹,截至11月,2009年共破獲10起地下錢莊案件、6起網絡炒匯案件、11個非法買賣外匯案,查獲逾44個非法交易窩點,涉案金額總計約35.38億美元。在這些案件中共抓獲外匯犯罪嫌疑人110人,刑事拘留(批捕)43人,現場收繳或暫扣現金近200萬美元,凍結銀行卡及銀行存折等賬戶550個,凍結資金折合約600萬美元,打擊成效十分顯著。
防風險,著力抑制違規流入的投機資金
在打擊非法跨境資金流動的同時,外匯管理部門不斷完善管理,在滿足企業、個人用匯需求的基礎上,遏制違法違規資金假借貿易收結匯、貿易信貸以及個人結售匯等渠道流動。
首先,通過與海關總署、商務部聯合實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政策,強化對出口收結匯的真實性審核,堵塞假出口真收匯的投機套利渠道。
第二,實施貿易信貸登記管理制度,加強對貿易項下資金流入與貨物出口的真實性、一致性審核,防范通過虛假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等行為流入外匯。
第三,在個人結售匯方面,進一步規范了銀行審核、外匯來源證明以及報告要求等內容,嚴防通過分拆大額結售匯資金、繞過個人年度結售匯規模管理的行為。
外匯管理部門通過改進外匯管理措施,一方面,提升了外匯業務電子化系統管理的水平,更加便利了正常的外匯收支活動;另一方面,抑制了各類規避外匯監管的行為,有效防范異常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抓改革,大力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市場主體對外投資和融資需求增加,對投資貿易便利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嚴打非法跨境資金流動的同時,外匯管理部門不斷增強為市場主體服務意識,推動外匯管理方式的轉變,為市場主體提供盡可能的便利化措施,使市場主體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積極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對貿易收結匯實行分類管理,簡化核銷手續、簡化服務貿易真實性審核程序、推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等等,加快企業結匯及劃轉速度,便利企業對外支付。同時,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取消對境外投資購匯額度的限制,允許企業自主決定境外投資利潤的使用,簡化企業境外投資前期資金匯出的審核程序,進一步推動境內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的便利化。
――進一步滿足個人經常項目用匯需求。隨著個人境外旅游、留學、商務考察等用匯需求擴大,提高個人年度購匯總額,并在部分地區試行小額外幣兌換業務,充分滿足個人日益增長的本外幣兌換需要。
――加大對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改革境內銀行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的管理方式;放寬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的限制,使跨國企業外匯資金運用方式更加靈活。
――有序拓寬對外金融投資渠道,逐步出臺政策措施,降低對外金融投資門檻,進一步擴大投資主體、投資范圍,并放松匯兌限制。
謀未來,多管齊下監管跨境資金流動
雖然我國國內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依然任重而道遠。為此 ,外匯管理部門將進一步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監測,甄別合理投資和投機套利行為,堅決制止和查處違規資金跨境流動。
――提高打擊的針對性和準確性。針對當前外匯違法案件的新模式、新手法、新特點,探索新形勢下外匯檢查的有效途徑,提升檢查手段,建立健全非現場檢查體系。
――針對當前外匯收支情況,重點加大對外匯資金違規流入的檢查力度,加強對外匯收支、兌換環節的真實性監管。
――對地下錢莊猖獗、非法網絡炒匯嚴重的地區,組織開展專項打擊行動。
――加強與公安等部門的配合,形成監管合力。互通信息,協調行動,通過聯合檢查、延伸檢查等方式,對違規流入進行投機套利的行為加大查處力度。
――懲防結合,疏堵并舉,著重處理好打擊查處與便利服務的關系,通過調整和完善外匯管理政策,加大外匯管理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中國聚焦: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
經過10年努力,涵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4.5億美元貿易額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
按照《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間框架,2010年中國與東盟老成員建成自貿區,2015年與東盟新成員建成自貿區。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作為發展中國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區,將對21世紀上半葉的世界經濟與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后,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從之前的9.8%降至0.1%,而東盟6個舊成員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低到0.6%,4個新成員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于2015年實現90%零關稅的目標。
對于自貿區帶來的好處,廣西桂花機械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趙華體會深刻。“只需在廣西檢驗檢疫部門申辦自貿區原產地證書,再向進口國海關提交原產地證書就可享受50%的關稅優惠。”趙華說。
原產地證書簡稱產地證,是商品進入國際貿易領域的“經濟國籍”和“護照”。持有普惠制產地證可享受比最惠國稅率更優惠的關稅減讓,使相應產品獲得價格優勢。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已開始利用自貿區帶來的這一優惠條件掘金東盟市場。據統計,2009年1至8月廣西共簽發產地證書27740份。持有貿易區原產地證書的產品在東盟有關國家海關不僅可享受關稅減免待遇,還能獲得便利的通關條件。
自由貿易區的建成還給中國政府目前比較急迫的產業升級帶來機遇。中國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一些處于產業鏈末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一些欠發達的東盟國家,在滿足這些國家需要的同時,實現自身產業升級,在國際區域范圍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在出席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時說,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企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普通消費者也將從中受惠。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玉主評價說,在世界經濟出現復蘇跡象,而貿易保護主義趨勢開始抬頭的背景下,中國和東盟運用智慧共同努力締造自貿區所作出的努力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將帶來挑戰,這一發展中國家間建立的自貿區還要迎接“大考”。
“零關稅”對雙方部分同質化的農產品造成一定沖擊。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古小松說,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獲”計劃開始實施,東盟出口到中國的部分農產品逐步實現“零關稅”。由于東盟各國的熱帶水果、谷物等與中國南方許多農產品具有同質性,“早期收獲”計劃全面推行對中國南方熱帶水果、蔗糖、橡膠等農產品帶來較大影響。
此外,自貿區的成效還有待各方的務實推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沈世順認為,雖然中國與東盟國家已簽訂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但這些協議具體落實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和考驗。
商界無限,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正式建成,中國和東盟合作站在了新的起點之上。1月7日,中國商務部、東盟國家經貿主管部門等將在廣西舉辦“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屆時來自中國和東盟的數百名官員將齊聚一堂,展示各方合作共贏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