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門跨區域治理 監管更重信息化
——新形勢下打擊侵權假冒意見解讀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行政執法、刑事執法、司法審判、快速維權、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協調運作的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體系。
專家認為,意見強化重點領域集中整治,對侵權假冒商品的生產、流通、銷售形成全鏈條打擊,將有效遏制侵權假冒商品高發多發態勢。
2016年,我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共查辦違法犯罪案件20余萬件,抓獲犯罪嫌疑人2萬余人。然而,我國依然面臨著侵權假冒手法不斷翻新,一些制度難以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需要,全社會知假買假現象依然存在等嚴峻局勢。
為此,意見明確了治理的關鍵領域,即以關系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商品以及知識產權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強化對互聯網、農村市場和城鄉接合部及進出口環節等的監管。
“隨著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市場,以及對外貿易的大發展,互聯網成為侵權假冒的重災區,需要重點監管。”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柴海濤說,農村市場十分廣闊,但執法力量相對薄弱,且農村消費者識假辨假能力較弱,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也是關注重點。同時,還要加強執法國際交流協作,斬斷跨境制假售假鏈條,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水平。
圍繞這三大領域,我國去年打假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據全國打假辦數據,2016年,工商部門檢查網站網店191.8萬個次,責令整改網站1.95萬個次,查處案件1.34萬件。農業部門對農資制假售假查處案件1.9萬起,為農民挽回損失4.8億元。海關加強重點航線監控,查獲侵權商品3073萬件,案值近1.5億元。
打假方式有何特色?意見明確,要推進跨部門跨區域綜合治理。包括堅持線上線下治理相結合,加強部門間、區域間執法協作,對侵權假冒商品的生產、流通、銷售形成全鏈條打擊等。
“這是順應違法犯罪活動呈現鏈條化、組織化、跨行業、跨區域等新趨勢、新特點而提出的。”柴海濤說,去年,商務部在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泛珠三角地區18個省(區市)開展了試點。其中,在長三角地區開展的打擊網絡侵權假冒“云劍”行動中,搗毀生產、倉儲窩點417個,抓獲犯罪嫌疑人474名,查處網店1200余家,成效明顯。
面對侵權假冒的新形勢和新特點,意見提出要提高市場監管和預警防范能力。包括強化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推進部門間執法監管和信息共享;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提高違法失信成本等。
北京市集佳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洪江認為,侵權假冒行為線上線下一體、身份更加隱蔽、手法不斷翻新,因此要突出大數據等技術的研發運用支撐。同時,由于打假涉及質檢、工商、公安、通信等多個部門以及電商平臺,部門協同、電商平臺與執法機構協作的打假機制也亟待建立。
“互聯網再大,大不過法網。新形勢下打擊侵權假冒行為,更需要建立誠信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他認為要做到三點,即讓失信成本高于失信收益,維權收益高于維權成本,守信收益高于守信成本,這樣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打擊侵權假冒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意見還提出構建多方參與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