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已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新生力量
——三家優秀社會組織發展的啟示
一家地方水產協會組織中國企業打贏反傾銷訴訟;一個殘疾人組織僅靠自身發展解決4000多名殘疾人就業;一處服務中心先后幫教145名刑釋解教、戒毒人員成功回歸社會。
近幾年,社會組織在我國各地蓬勃發展,憑借專業性、創新性、服務性,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自身發展良機,正成為促進社會和諧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有著“中國對蝦之都”美譽的湛江市,全球每七條對蝦中就有一條產自湛江,對蝦出口穩居全國首位,每年水產品出口創匯達8億美元。
2003年湛江水產協會剛成立,專職秘書長岑堅就遇到了棘手事——輸美蝦產品遭遇反傾銷。這是入世后湛江市遭遇的首起出口農產品案,也是廣東省最大的涉農產品反傾銷案。
按照國際慣例,行業協會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具有平等對話申訴的地位。于是,水產協會扛起應訴大旗。
14家企業在協會帶領下,成立廣東輸美蝦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協會穿梭于政府、律師、企業之間,構建“四體聯動”的應訴機制。從2003年12月31日起訴至2012年6月公布結果,中國輸美蝦產品反傾銷案歷時9年時間,水產協會帶領行業堅持到底,最終,中國對蝦業全部成功獲得輸美零關稅。
傳統的慈善機構通常需要從外部輸血才能發揮救濟作用,而深圳殘友集團則通過探索建立社會企業,靠自身力量不僅解決了4000多名殘疾人就業,還開創了中國公益慈善的新模式。
今年58歲的鄭衛寧是這家組織的創建者,他是一位重癥血友病患者、肢體一級殘疾,曾經只能靠每周兩至三次的輸血來維持生命。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鄭衛寧在家中創建自助組織“殘友集團”。
2009年,民政部與深圳市簽訂“部市協議”,允許深圳在社會組織上先行先試。當年11月,鄭衛寧通過遺囑形式將自己在殘友集團的90%個人股份和各分公司51%的個人股份等,通過律師公證全部捐贈,成立了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
基金會每年把殘友集團的利潤分成兩塊使用,一塊繼續撥回給企業做持續發展,另一塊撥給9家公益機構,由這些機構為集團里的員工提供8小時之外免費吃、住、洗衣、心理輔導、出行等社會服務。
18年來,“殘友集團”從5位殘疾人、1臺電腦起步的復印打字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1家慈善基金會、11家社會組織、34家社會企業的全國性綜合慈善公益平臺。殘友事業也因為基金會、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三位一體”發展的社會創新模式,而榮獲中國社會創新獎、中國扶貧創新獎、中國科技創新獎三項國家大獎,2012年還獲得首屆國際社會企業唯一金獎。
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這是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給社會格局帶來的重要變化。近年來,隨著社會建設的大力推進,社會組織以其特殊的服務優勢,在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需求、參與化解社會矛盾、幫助解決特殊群體就業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上海市靜安區,洪智城市小區管理服務中心不僅為社區提供了周到便利的物業管理服務,還專門為無家可歸、有家難歸、無戶口、無工作、無生活來源的刑滿釋放人員和戒毒人員提供了過渡性安置就業,洪智中心用制度、靠紀律幫教了145名刑釋解教和戒毒人員。這145名特殊員工,不僅無一人重新犯罪,其中不少人還成為業務骨干,有的人還成為見義勇為好市民。還有一批“4050”人員、復退軍人、大學畢業生在這里也找到了干事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