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的中國經濟仍需投資擔任關鍵角色
國際上認為有力度的投資增長會削弱中國經濟轉型勢頭的觀點是偏頗的。
事實上,對于現階段轉型升級的中國經濟來說,仍然需要“投資”這個穩增長的關鍵,只不過投資的增速要處于“合理水平”,并以優化結構、提升效益為必要前提。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輿論在肯定中國上半年經濟出現“再平衡”良好轉變的同時,也指摘中國政府最近數月作出的投資安排是為了刺激短期增長,并對轉型升級的整體進程構成了干擾。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刊發的一篇文章是其中的代表。它稱,中國政府最近采取的經濟刺激措施可能削弱這種令人歡迎的經濟“再平衡”轉變。4月份以來,受經濟迅速降溫影響,中國中央政府加大了對鐵路和低成本住房的支出,同時也放松了信貸。
中國經濟在發生著結構上的變化,服務業主導型經濟正在形成,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已居三大需求之首。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低于最終消費對GDP增長54.4%的貢獻率。
然而,中國經濟發展仍需要投資的驅動作用。
無論是換屆之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肯定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前者指出,投資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后者提出,把投資作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真正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必須靠兼具質量和效益的投資。目前中國有效投資的空間還很大,要以民間投資、促進市場競爭力為主。
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5.74萬億元,同比多增6590億元。其中,住戶貸款和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里,短期貸款增加2.04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28萬億元。
分析人士稱,中國下半年信貸變化不會太大,全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不會改變。中國當前信貸投資更注重長效,為培育未來的經濟增長點打基礎,而這些信貸投資主要流入了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東西部發展不均衡,東部一些基礎設施面臨存量老化改造的局面,而中西部基礎設施則存在增量新建覆蓋的需求。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從中國當前所處發展階段看,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民生改善的空間依然巨大。“下半年投資拉動還是穩增長的關鍵,但一定是更注重結構優化和效益提高的有效投資”。
今年4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至少有6次討論研究了投資領域事項,出臺了17項穩增長政策。
——部署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的政策措施;
——部署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決定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
——要求創新投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加大薄弱環節投資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
——要求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結構;
——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
投資領域和方向基本覆蓋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幾個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它們也鮮明體現著投資結構優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加快,例如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擴大民間資本準入。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0.5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4146億元。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1%,增速比1-5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5.1%。
從投資資金來源上看,政府財政支出正在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吸引著民間資本的注入。國家發展改革委5月底公布了首批向社會資本開放的投資示范項目清單,涵蓋交通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工程、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5大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至少在中期內,穩定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主要來自投資,應大規模引入私人資本,并加快調整金融結構,以在總量上切實抑制資金成本上升的趨勢。
中國當前工作都圍繞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開展,產業的轉型升級、落后與過剩產能的替代、技術的創新發展、民生的保障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推動,投資的需求切實存在、潛力巨大。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投資的主要問題不是多一點少一點,而是主體、投向、效率等要厘清,要避免重復低效的投資,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公平競爭的作用,要更多依靠民間資本,要降低不合理的政府主導型投資消費。
事實上,除了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中國還有太多需要投資的地方,特別是新興技術產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前景廣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培育和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了24個重點方向,并制定了20項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