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中國經濟放緩或正接近底部
中國正在新常態中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的提質增效和升級,然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增速持續放緩亦令外界關切:中國如何在穩定經濟增長與促進結構改革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中國經濟增長合理區間的下限到底是百分之幾?
經濟觀察人士說,在步入新常態的初期階段,中國經濟放緩正在接近合理區間的下限,而這個下限很可能是“7%”。這也意味著,中國政府將綜合使用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結構調控的“巧調控”方式確保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會“破7”。
2014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4%,其中,第四季度同比增長7.3%,為全年最低,加之今年1月份經濟數據繼續呈現下行態勢,外界擔憂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大幅滑落甚至失速的糟糕狀態。
將“7%”作為新常態初期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區間的下限是“合理的”“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這也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最低速度界定。
“7%”是底線的判斷體現了中國經濟增長失速的“不會”與“不能”。簡言之,“不會”,是因為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新增長引擎正在快速發力,新市場活力正在持續增強,長期增長潛力逐步有序釋放;“不能”,則由于中國經濟需要合理的增速以實現既定的2020年發展目標。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這也意味著,按照扣除通脹因素的可比價格計算,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必須達到80萬億元以上,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必須達到3.8萬元以上和1.18萬元以上。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去年9月曾測算,如果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目標,從2014到2020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速至少要達到6.8%,而如果要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標,年均經濟增速則需達7.3%左右。
他預計,在未來5年或更長時間內,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7%-7.5%之間。
始于2012年的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讓人擔憂中國能否實現2020年目標,而世界經濟形勢的紛繁復雜、國際地緣政治的波詭云譎,以及中國當前“三期疊加”(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階段性特征,更加劇了這種憂慮。
需要看到的是,中國政府妥善處理“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五大關系,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與結構調控組合而成的“巧調控”方式,令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結構改革亦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的人力資本、資本存量等要素供給的質量正在明顯提高,新的經濟增長拉動因素正在形成,就業形勢更加向好,居民收入增速持續超過經濟增速。
中國經濟增速完全可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保持在合理區間。與此同時,為確保人均GDP依然很低的中國實現2020年目標,必須留有一定的余量空間,使新常態初期的經濟增速保持在不低于7%的中高速,為未來更加深入地實施結構性改革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對沖外部經濟環境的意外惡化。
對于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增速過低會帶來系列衍生問題,累及經濟結構調整、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就經濟形勢提出四個“準確把握”,即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著力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結合點。
經濟周期有其自身規律,結構性調整需控制好節奏。四個“準確把握”的提法展現了決策層慎重把握發展速度、改革力度、社會可承受度之間的關系。
僅就經濟增長而言,如果速度過快下降甚至失速性下降,將會造成政府公共開支減少、社會失業率陡然上升和居民收入增速劇烈下滑,從而超出了社會的可承受度。
中國所說的“強力改革”并非“蠻力改革”,而是在通盤考慮時代特征、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實際情況基礎上的“科學改革”。
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保持區間調控彈性,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實施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
中國政府從來沒有說“不要經濟增長率”,要的則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事實上,中國經濟應該努力實現增速、增量、質量的共同增長,才能最終保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獲得實質性提高。
鑒于中國是規模超10萬億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130多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破7”“不失速”,對于穩定全球經濟來說亦具關鍵性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中國處處長史蒂夫·巴奈特去年3月撰文預測,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且馬力會比以前更加強大。在未來五年(2015-2019年),由于中國經濟體量巨大,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實際上將進一步增加,從1.0個百分點(2003-2007年)上升到1.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