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符合“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而在國際貿易中痛失訂單的中國企業逐年增多。廈門市經發局負責人說,截至今年4月,先后有200多家廈門企業跌倒在這項新的貿易壁壘前。
對于許多國內企業來說還是陌生臉孔的
SA8000,2001年由歐美11個國家的20個大型商業機構、兒童組織、會計師事務所和認證機構等在瑞士參與制定并頒布,在童工、強迫勞動、健康及安全、集體談判權、歧視、工作時間、報酬、懲罰性措施、管理措施等九個方面設置了最低要求。
以全球第一個社會責任認證標準自稱的SA8000被業內認為是出口企業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之后的第三類關卡。近年來,SA8000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訂單附加條件中,跨國公司在選擇供應商時,注重企業是否實行合法的勞工標準,企業不得不接受采購商嚴格的檢查。
廈門的這200多家企業因不具備歐美采購商委托的第三方驗廠調查結果而將訂單拱手讓與他人。業內人士指出,以工作時間為核心要素的SA8000帶給珠三角與閩南等地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影響已經凸顯。
據了解,大多數曾參與SA8000認證的中國企業未能獲得“通行證”的主要原因是,工人工作時間大大超過設定標準。SA8000要求企業標準工作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8個小時,每周要有1天休息等等,而在目前用工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通常無法達標。
從該標準影響的具體行業看,電子、紡織、服裝、家具、制鞋、玩具、塑料加工等企業受到沖擊較大。業內人士認為,雖然SA8000尚未轉為ISO國際標準,但它正被全球尤其是歐美企業熱捧,并成為國際貿易競爭中新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