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長三角、珠三角主要以發展經濟為己任不同,京津冀地區承載了更多的國家政治任務。其間,天津付出的成本最高。130公里,這是北京與天津兩個直轄市間的距離。
天津在全國大棋局中的戰略方位和功能不容長期缺位。實際上,北京一直是一個“單核”,其經濟特性和政治功能決定了它無法向外輻射其經濟發展成果,卻只能越來越緊密地把商業吸附在自己的核心里。天津卻可以當“領頭雁”,服務于京津冀和環渤海的發展,乃至輻射東北亞。從地理區位上看,濱海新區處于環渤海的咽喉地帶,是華北、西北地區通向世界各地最短最好的出海口,是連接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地點。從天津飛到首爾只要一個小時,到東京只是兩個多小時。京津快速鐵路開通后,京津通行時間僅需半小時。天津港的70%以上的貨物,海關的55%到60%的貨值,都是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天津以外的省市提供的,足見其物流運輸功能之強大。
于是,在環渤海經濟區崛起的總體戰略催鼓下,2005年5月,北京市“十一五”規劃明確新的發展定位,不再提及“經濟中心”,結束了京津爭奪區域發展龍頭的歷史,北京的微妙讓位為天津的上位鋪了一條光明大道。天津市的角色被明確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天津濱海新區不僅將帶動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同時可促進西部大開發,更將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是青島和大連所不能具備的。基于這種厚望,中央給予天津濱海新區在金融、稅收、用地等方面的多項“特權”扶持,冀望濱海新區帶動整個北方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引擎。
2006年,天津從地方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登上了中國經濟發展大舞臺的中央,擔負起引領中國經濟未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