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投資過熱與外貿順差的不斷增長,都和內需不足有著內在聯系。在3月18日開幕的第八屆中國發展論壇以及3月17日的學術峰會上,國內外的知名經濟學者紛紛為中國拉動內需支招。
"國富民窮"制約內需發展
消費,說白了就是花錢。國家統計局負責人用一組數字證明了"這幾年居民消費率大幅度下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居民收入增幅沒有相應的提高"。GDP由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收入構成。從2002年到2005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所占GDP的比重分別是17.9%、18.9%、20.6%、21.2%,總體提高了3.3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2.1%、60.7%、58.4%、57.5%,下降了4.6個百分點。兩者之間差就是企業所占比重的提升。這組數據正印證了學術界流傳的"國富民窮"的論調。所以,必須要從宏觀角度、從大的國內收入分配格局,政府、企業、居民之間要進行調控,也需要在微觀方面防止居民之間、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局長馬丁·費爾德斯坦的建議更加微觀。他建議,積極地推動服務業的發展,"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推動就業,而且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治理環境"。比如說如果不向服務業征收增值稅的話就可以進一步鼓勵服務業的擴大。
安全網缺失居民有錢不敢花
國家統計局負責人介紹,近兩三年,城鎮消費增長速度低于收入增長速度,城市居民收入在整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當中所占的比重是擴大的,但是城市居民的消費傾向是下降的。
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調查公司蓋洛普過去十年對中國進行了全國性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消費者對于儲蓄情緒不滿意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因為他們感覺收入方面不安全,2/3的人對于儲蓄水平都不滿意。"盡管中國家庭的儲蓄水平--如果不是世界上最高的,起碼也是世界上最高國家之一。"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表示。
"中國儲蓄率過高的理由并不是因為籌資方面的渠道不暢通,而是主要在中國沒有強有力的社會安全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需要擴大社會福利方案,一個強有力的社會安全網可以使中國逐漸離開僅僅依賴于出口。因為在進行教育和健康方面的投資是會有高回報的。
費爾德斯坦指出,目前中國政府在衛生和教育方面花的錢還不夠多,建議政府補貼私人經營者提供的衛生和健康服務方面的消費。他還建議,通過稅收制度的調整來促進家庭和企業消費。
內外經濟失衡與就業不足
國內消費不足下的外貿順差飆升一直備受非議,今年2月份237.6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再次增加了施壓人民幣升值一方的砝碼。
國家統計局分析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外貿為主的發展確實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也減少了貧困,但是最近幾年并沒有直接帶來制造業的凈就業機會的增加。
不過斯蒂格利茨表示了擔憂:"人民幣升值會對農村產生不利影響。"因為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價格會越來越受到世界影響,人民幣上升就會降低這些國際貿易產品的價格,就會影響食品食物生產者的收入。
國家統計局負責人也隨后表示,如果做一些結構性的調整,而不僅僅是通過匯率的升值來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假定把能源價格提高、資源價格提高,再把提價的溢價收入部分拿出來補貼低收入家庭,這樣出口可能就沒那么多了,進口和出口產品價格的倒掛現象就有可能消除了。
假如勞動力成本能夠略有提升,而不僅僅是通過匯率政策,勞動力收入略有提高,出口成本也會提高,出口量也會相應有所減少。
政府的為與不為
"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共享式還不夠強。"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認為,"我們很多的精力都在研究政府的越位,政府不應該干什么,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政府的缺位上,讓政府把他應該干的事干好了,那政府也沒有很多錢和精力做越位的事了"。
國家統計局則認為,現在談到醫療、教育、住房等等,往往會產生一些歧義,一說到政府要發揮作用就忽略市場的作用,一講市場就講市場化、產業化,否定政府的作用,這都是有偏頗的。"核心是要正確界定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通過改革來解決經濟運行當中的一些問題。
談到政府在擴大內需方面的努力,費爾德斯坦認為:中國應該加大預算赤字,讓它吸收更多的個人儲蓄,使其注入到經濟當中,這樣就可以讓社保基金充實起來,可以為醫療保險等提供補貼,幫助增加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