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太空行走”……中關村論壇上,京津冀三省市聯合展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像空間站核心艙這樣的協同創新成果“吸粉”無數。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伴隨著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三地產業對接和創新協作不斷深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氫能、機器人等領域,三地攜手打造產業鏈,分工協作,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提升京津冀產業能級,“三鏈”聯動成效初顯。
京津合作研發打造“天宮”空間站
4月29日,“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空間站發射入軌的首個艙段,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
“這是京津協同創新的成果。”天津市協同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為核心艙提供研發設計等支撐的同時,位于天津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津基地負責制造和總裝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空間站只是京津冀三地協同創新、產業協作的縮影。如今,京津冀產業之花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簽約項目達235個;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落地實施,首批京津冀自貿區“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目錄公布;張承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共建北京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
中關村也走出京城,在天津、河北落地開花。據悉,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新增注冊企業超過2100家,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累計入駐企業約400家。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90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1600億元。
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超分辨顯微鏡”“床旁呼氣精準分析系統”“有感知能力的柔性電子皮膚”“金屬透明電極”……這些全球首創的科技成果均來自揭牌不到一年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去年,科技部批準以京津冀地區一流科研機構和大學為基礎,組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京津冀中心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發展原始創新為核心使命,致力于打造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節點、高質量發展重大動力源。
“中心從全球一流高校及國家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中遴選出有產業化潛力的核心技術,組建工程技術團隊進行中試放大和產業化;提煉產業重大技術需求,組織高校協同攻關;與大學聯合專業化培養創新創業研究生,補齊創新鏈上人才斷檔,加速技術轉移及擴散。”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說,更重要的是,這個覆蓋三地的技術創新中心正加快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北京本部著力建設專業力量、發展原始創新,津冀著力建設產業創新平臺、梳理全產業鏈技術需求,通過這種特殊機制,實現創新要素流動、創新鏈條融通。
數據顯示,目前該中心已在京津冀地區設立11個技術實驗室及工程實驗室,正在推進天津航空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唐山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雄安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
超千家京企在雄安注冊成立
截至2021年上半年,雄安新區累計完成投資2600多億元,125個重點項目全力推進,一批在京企業入駐雄安新區,北京在雄安新區注冊成立超千家企業。
雄安新區越來越強的吸引力背后,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北京始終把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為分內之事,將雄安新區發展與北京一體謀劃、統籌考慮,扎實推進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合作事項。”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以“交鑰匙”方式在雄安建設3所學校、1所醫院,目前3所學校項目已接近完工,醫院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目光再投向廊坊北三縣。本市推動通州區與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作共建原則,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向北三縣延伸布局。通州區與北三縣對接道路已達10條,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舉辦項目推介洽談會,累計簽約項目120余個,意向投資額約800億元。
在老百姓關注的交通一體化方面,除了北京航空“雙樞紐”格局形成外,天津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也加快推進,協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津冀環渤海港口群建設成效顯著,積極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服務“一帶一路”的現代化國際航運樞紐;京津城際延長線、京張高鐵、京雄城際等建成通車,“軌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京雄高速河北段、榮烏高速新線、京德高速一期工程完工,雄安新區“四縱三橫”的對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網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