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反映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經濟發展變化的看法。穩定的預期,對于市場主體的投資和消費行為,乃至對宏觀經濟運行會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因此,要實現經濟預期目標,穩住市場預期至關重要。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對進一步規范行政權力、切實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等工作進行了部署,旨在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穩定預期是穩定經濟運行的核心工作之一。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在預期管理上面臨著兩方面的新挑戰:一是經濟發展面臨著“三重壓力”,“預期轉弱”是其中之一;二是疫情多點散發、地緣政治沖突等超預期因素的出現,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面前,需要我們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舉措來穩住預期,增強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
之所以強調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根本原因在于它們是穩就業、穩住經濟基本盤的有力支撐。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作為就業“大容納器”,涉及面廣且數量巨大,為市場提供了超八成的城鎮就業崗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穩住了廣大市場主體的政策預期,就保住了市場主體的活力,經濟發展也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穩定市場主體的政策預期,一個關鍵著力點就是要不斷完善政策制定實施機制,把握好政策出臺與政策調整的時度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將保市場主體作為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減負紓困穩增長的政策舉措。今年以來,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有關部門及時出臺了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43條政策。在此基礎上,國務院5月份印發了《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近期又進一步出臺了19條接續措施。應該說,這一系列政策舉措對于市場主體穩定預期、增強活力和堅定發展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一些好的政策在市場上并不一定產生好的效果,特別是在政策落地實施上存在不少堵點難點,一定程度上讓政策效力打了折扣。我們注意到,部分地區政務誠信建設欠佳,存在著虛假還款、變相拖欠等行為,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現象,不少市場主體反應強烈。對此,除應對各種懶政怠政等不履職行為、重形式不重實績等不正確履職行為及時進行糾偏外,還要進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以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來減輕市場主體負擔,以營商環境的優化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加強預期引導、做好預期管理,使社會預期與經濟發展在相互促進中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多年來我國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得到的一條重要經驗。實踐證明,只有穩定的政策預期才能堅定市場信心,只有可預期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問題,長期向好的趨勢也沒有變,只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其前瞻性、針對性,繼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中國經濟就一定能排除短期干擾因素,實現迎難而上、穩中有進。